如何让孩子学会「表达自己的需求」,而不是闷在心里?

「姑娘,点解阿仔咩都唔同我讲?成日要我估!」
「姑娘,都唔知阿女谂乜,问多两句就发脾气!」
前线工作时,经常听到家长诉说难与孩子进行沟通,无法了解孩子想法,甚至因此产生冲突。父母明明关心孩子,很想帮忙,却无从下手。
孩子了解自己的需求吗?
有没有想过,未必人人都知道自己需求。有时我们会无缘无故生气、焦躁,但其实并不是没有原因,只是我们没有察觉。成年人都如此,何况孩子。认识孩子的发展阶段是重要的,有时孩子并非不想表达,而是未懂得如何表达。在孩子年幼的时候,沟通模式较单向及自我中心;因为词汇较少,倾向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。在这个阶段,善用绘本、游戏去引导孩子,或多作示范都是不错的方法。例如孩子用手指向某物件时,不必即时协助,可先示范如何用说话表达。如果父母很快提供协助,孩子便不需表达。久而久之,孩子可能认定父母必需要了解他的想法,否则就是父母的错。要建立孩子表达的动机,有时父母要学习「等一等」。另一方面,不要责备孩子不肯讲,可能他们只是未懂得怎样去讲。
你是一个好的聆听者吗?
当父母因为孩子不肯表达而感到苦恼时,可以先回想一下:从前孩子向你表达时,你是如何回应的。你会急于下定论吗?你会给予很多意见吗?你有耐性先听孩子讲完吗?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孩子向父母要求买一枝新的铅笔,父母很快就回应指已经有很多铅笔,没有必要再买。孩子会感到被否定,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;而孩子为何想要一枝新的铅笔,父母却永远不会知道。下次孩子有其他需求时,还愿意表达吗?
你可以尝试运用「反映式聆听」,用心去听对方的感受,再作出回应。
- 孩子提出要求时,不妨先聆听其原因:「你好想要一枝新铅笔,不如你讲我知点解?」
- 无论孩子的原因为何,先接纳其想法:「原来你见到同学有一枝新铅笔,你好羡慕佢。」
- 先谈情,再说理:「如果唔买呢枝新铅笔,你会好唔开心。不过你仲有足够铅笔,未必需要再买。不如等你啲铅笔用完再买,到时你可以自己挑选款式」。
随着年龄增长,向别人表达需求似乎变得更难以启齿。因为我们开始在意他人的想法,亦会因为挫败经验而退缩。如果父母能提供一个充满接纳、不批判的环境,让孩子能安全地与你们倾谈,你或许能从中听到他/她的想法。同时要教育孩子,表达了需求,并不是必然会被满足;但父母理解及接纳其想法,并会欣赏其坦诚。
你为何认为孩子有需求?
在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主动一些、介入多一些是在所难免。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他们的需要会改变。从前做不到的事情,现在可能已经做到;从前需要的,现时可能已不再需要。如果父母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,容易错判孩子的需要,亦有机会令自己过份担忧。要学习相信孩子,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,他们亦想独立。你可从旁观察及陪伴,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,只要他们想讲,父母就会听;如果他们需要建议,父母亦愿意分享。
最后想提醒各位父母,表达的方法各式各样,无需局限于说话。其实亦可以透过卡片、交换画作、通讯软件等不同的形式,与孩子作出交流。我们都明白,为人父母是漫长的修炼,有时就像摸着石头过河。如果你认为自己过去用了不当的方法,请不必自责。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,都是一个探索及学习的机会。为每一位父母打气!
是次文章由社工关彩婷姑娘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