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管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,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、人際關係與學習能力。前額葉皮質要到25至30歲才會完全發展成熟,因此當孩子出現情緒失控時,最好的協助方式不是糾正行為,而是教導他們如何看見情緒、接納情緒、調控情緒。作為父母,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示範健康的情緒管理,不僅幫助孩子學會處理情感,也有助於強化親子關係。以下是五個步驟,幫助父母在孩子面前示範健康的情緒管理。
首先,父母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。這意味著觀察自身的身心狀態,辨識與標名情緒。當能夠「覺察」時,父母就能選擇不受情緒的自動化反應所控制。學會辨識情緒的名稱,能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,並向孩子表達情感。
在覺察情緒後,負面情緒需要被接納。這意味著允許自己的負面情緒存在,而不是抗拒或批判。負面情緒是認識自我的入口,通常隱含著未滿足的需求或心理創傷。當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時,孩子也會學會如何接納自己的感受。
接納後,父母需「接觸」這些情緒,感受它們對身心的影響。例如,注意到呼吸急促或背部緊繃的感覺。這種接觸就像對待受傷的孩子一樣,給予情緒陪伴與關懷。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面對負面情緒,會幫助他們在未來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感受。
抒發情緒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表達出來。無論是哭泣、寫作還是運動,這些都是幫助釋放情緒的方法。在情緒尚未平靜之前,父母可以先自我對話或尋求他人協助,讓情緒自然流露。重要的是要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感受,而不是批評或責怪他人。這樣,孩子能學會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感。
最後,是探索情緒背後可能存在的「不健康思想」並進行轉化。這包括改變思維模式,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。在這種自我轉化的過程,父母可以成為情緒和行為反應的主人,不但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,也給孩子一個學習解決問題的榜樣。
在孩子面前示範健康的情緒管理是父母的重要責任,這對孩子的未來成長至關重要。透過這五個步驟,父母不但能增進自身的情緒素養,也能教會孩子一生受用的情緒管理能力,讓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,更有信心與力量。
是次文章由計劃社工王頴思姑娘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