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打造「玩中學」的環境
對孩子來說,遊戲是他們探索世界的語言,也是理解世界的方式。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與適宜的環境,家長能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發現知識,培養多元能力,讓孩子在未來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時,具備更好的適應力與競爭力。
想為孩子打造一個既能玩又能學的理想成長空間嗎?以下提供幾個實用的遊戲建議與環境營造技巧,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與成長。
設計和選擇遊戲的類型
不同類型的遊戲能讓孩子在各個領域獲得成長。以下我們將透過幾個例子,說明如何在玩中學習:
扮演醫生、廚師或超市店員,孩子不僅能學習語言表達,還能掌握基本的社會規則與合作技巧。例如開設「小超市」,讓孩子學習簡單的數學加減法與交易概念,家長亦可以與孩子進行互動,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。
這類靜態遊戲能幫助孩子發展邏輯思維、空間感知和專注力。例如,拼圖的過程需要孩子觀察形狀和顏色的細節,而搭建積木則能訓練孩子的創造力與耐心。
組織尋寶活動或大自然探索,能讓孩子學習觀察能力並認識自然科學。例如,孩子在尋找特定葉子或昆蟲時,能了解植物種類或生態環境,激發對科學的興趣。
棋盤遊戲或卡牌遊戲能促進邏輯分析與決策能力。例如「大富翁」這類遊戲,可讓孩子學習簡單的理財知識,以及如何評估風險與資源分配。
透過這些遊戲孩子不僅學會知識,更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多元能力,真正從書本上的理論,轉變為可以應用的技能。
營造支持「玩中學」的環境與氛圍
為了讓孩子在遊戲中真正受益,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。透過創造一個安全、自由且充滿激勵的環境,我們能最大化遊戲的學習效益。以下是幾個實用技巧:
在遊戲中,家長應避免過度干預及批評,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,讓他們自由發揮創意。當孩子遇到困難,家長可提供鼓勵與引導,幫助他們在嘗試中學會獨立解決問題。
家長可以適度參與孩子的遊戲,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或支持者,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陪伴,也能在遊戲主導權上獲得充分尊重。例如,在角色扮演遊戲中,家長可以扮演「顧客」或「病人」,引導孩子主動設計遊戲情節。
「玩中學」是一種學習方式,能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成長、全面發展。家長不需要擔心遊戲會浪費學習時間,反而應該積極參與,並營造支持性的環境,幫助孩子在玩樂中探索世界、培養能力。讓我們試著放下對「勤有功,戲無益」的刻板印象,為孩子的學習帶來更多的樂趣。共同打造一個「玩」與「學」完美結合的成長天地!
是次文章由計劃社工陳嘉穎姑娘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