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讓孩子學會「表達自己的需求」,而不是悶在心裡?
「姑娘,點解阿仔咩都唔同我講?成日要我估!」
「姑娘,都唔知阿女諗乜,問多兩句就發脾氣!」
前線工作時,經常聽到家長訴說難與孩子進行溝通,無法了解孩子想法,甚至因此產生衝突。父母明明關心孩子,很想幫忙,卻無從下手。
孩子了解自己的需求嗎?
有沒有想過,未必人人都知道自己需求。有時我們會無緣無故生氣、焦躁,但其實並不是沒有原因,只是我們沒有察覺。成年人都如此,何況孩子。認識孩子的發展階段是重要的,有時孩子並非不想表達,而是未懂得如何表達。在孩子年幼的時候,溝通模式較單向及自我中心;因為詞彙較少,傾向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。在這個階段,善用繪本、遊戲去引導孩子,或多作示範都是不錯的方法。例如孩子用手指向某物件時,不必即時協助,可先示範如何用說話表達。如果父母很快提供協助,孩子便不需表達。久而久之,孩子可能認定父母必需要了解他的想法,否則就是父母的錯。要建立孩子表達的動機,有時父母要學習「等一等」。另一方面,不要責備孩子不肯講,可能他們只是未懂得怎樣去講。
你是一個好的聆聽者嗎?
當父母因為孩子不肯表達而感到苦惱時,可以先回想一下:從前孩子向你表達時,你是如何回應的。你會急於下定論嗎?你會給予很多意見嗎?你有耐性先聽孩子講完嗎?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孩子向父母要求買一枝新的鉛筆,父母很快就回應指已經有很多鉛筆,沒有必要再買。孩子會感到被否定,可能會出現負面情緒;而孩子為何想要一枝新的鉛筆,父母卻永遠不會知道。下次孩子有其他需求時,還願意表達嗎?
你可以嘗試運用「反映式聆聽」,用心去聽對方的感受,再作出回應。
隨著年齡增長,向別人表達需求似乎變得更難以啟齒。因為我們開始在意他人的想法,亦會因為挫敗經驗而退縮。如果父母能提供一個充滿接納、不批判的環境,讓孩子能安全地與你們傾談,你或許能從中聽到他/她的想法。同時要教育孩子,表達了需求,並不是必然會被滿足;但父母理解及接納其想法,並會欣賞其坦誠。
你為何認為孩子有需求?
在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主動一些、介入多一些是在所難免。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他們的需要會改變。從前做不到的事情,現在可能已經做到;從前需要的,現時可能已不再需要。如果父母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,容易錯判孩子的需要,亦有機會令自己過份擔憂。要學習相信孩子,相信他們有能力解決問題,他們亦想獨立。你可從旁觀察及陪伴,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,只要他們想講,父母就會聽;如果他們需要建議,父母亦願意分享。
最後想提醒各位父母,表達的方法各式各樣,無需侷限於說話。其實亦可以透過卡片、交換畫作、通訊軟件等不同的形式,與孩子作出交流。我們都明白,為人父母是漫長的修煉,有時就像摸著石頭過河。如果你認為自己過去用了不當的方法,請不必自責。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,都是一個探索及學習的機會。為每一位父母打氣!
是次文章由社工關彩婷姑娘供稿